每年人均吃掉一只羊 少吃肉可拯救地球?

内容: 

受访专家:

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、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朱慧莲

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、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霍贵成

吃肉太多容易导致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,这一结论目前已经得到大部分公众的认可和关注,但人们把它和身体健康紧密联系时,可能怎么也想不到:吃肉还和环境有关。少吃肉甚至可以拯救地球。

每个国人一年吃掉一只羊

2015年6月,我国农业部发布数据显示,2014年,全国肉类产量8707万吨,比1978年增长了9.2倍。目前,我国每天消耗2.3亿公斤肉类。国人爱吃肉,虽然增长速度和需求总量均已成为世界第一,但人均肉品消耗量仍比国外那些食肉大国少得多。

2015年,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人均肉类摄入量已从不足9公斤增加到近64公斤,相当于一只成羊的体重;而全球吃肉最多的国家新西兰,年人均消费肉类126.9公斤,澳大利亚(121.2公斤)、美国(117.6公斤)紧随其后;排名前六的国家,年人均肉类消费全部超过100公斤。可见,爱吃肉已成为一个全球化趋势。

“长期吃肉太多,会对身体造成诸多伤害。”朱慧莲指出,2015年10月,加工肉制品被国际权威机构列为致癌食物后,人们对吃肉太多的健康危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:导致肥胖,增加患上癌症和代谢疾病的风险。越来越多的研究还指出,吃肉太多可能诱发大脑、肠道、生殖等系统的很多问题。

吃肉也会让地球患上“代谢病”

肉吃多了损健康,还会影响环境,使地球患上“代谢疾病”。

英国剑桥大学、阿伯丁大学共同研究发现,随着全球肉类消费的增加,畜牧业规模越来越大。由于畜牧业需要大量农作物作为饲料,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,到2050年,全球粮食种植面积至少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42%,与此同时,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,使原始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约1/10,农业化肥使用量猛增,畜牧养殖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多等等。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地球正常“代谢循环”产生问题,诱发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。

霍贵成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虽然85%的温室气体来自工业,但畜牧业排放的甲烷、氧化氮等温室气体也不可小觑,因为同等体积下,甲烷对温室效应的“贡献”是二氧化碳的25倍,氧化氮则是298倍。甲烷主要由牛、羊等反刍动物排出,氧化氮则主要来自动物粪便。

“理论上,人类适量少吃点肉的确有助于保护环境,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。”霍贵成具体指出,目前,我国玉米等农作物的主要用途都是畜牧养殖。按照植物饲料转化为肉类的效率约为3%计算,如果每天少吃30克肉,就能节约至少1千克植物饲料,从而减少农业用水、施肥等消耗,减轻环境压力。

少吃肉,不代表不吃肉

霍贵成指出,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,当务之急是有效处理牲畜粪便,提高粪便在肥料化后的利用率。另外,农业生产中,合理用水、高效用地、减少不必要浪费,也对环保有利。

不过,霍贵成提醒,虽然研究显示,少吃点肉会对环境有益,但绝不代表“不吃肉就能遏制全球变暖”,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仍是首要措施。“与其说少吃点肉利于环保,不如说,除了维护自身健康,控制肉类摄入又多了一个重要、具有公共意义的理由。”

朱慧莲表示,肉类中含有的动物蛋白是人体必须营养元素,适当摄入有益健康。对身材消瘦、贫血虚弱的人群来说,科学补充优质动物蛋白还能强身健体。因此,控制肉类摄入一定要从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。
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明确指出,成人每天应吃125克~200克动物性食物,具体为鱼虾类50克,畜禽肉50~100克,蛋类25~50克。但生活中,不少人一顿就吃半斤肉,一天能吃一斤以上。研究发现,肉类摄入过多会改变肠道菌群状况,让人对肉食产生依赖,变得无肉不欢,与此同时,多种健康风险也会显著增加。

生活中,离不开大鱼大肉的人们,应该如何减少肉类摄入呢?朱慧莲给出几点建议:首先,应该加强健康教育,让公众认清吃肉太多的诸多坏处,在意识上有所转变,并主动多向亲朋好友宣传这一观念。

其次,降低肉类对人的吸引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家里掌勺的“大厨”最好慢慢降低家庭每天、每周、每月的肉类消费,肉食少买、勤买,少在家中囤积,每次控制用量,科学分配到每日三餐中,逐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。

再次,在外就餐时,多吃蔬菜,早上主食,控制夹菜次数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肉类摄入。

最后,朱慧莲指出,“减肉”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,但好习惯一旦养成,想要再次变得“无肉不欢”,身体便会不再适应,利于长期维护健康。▲ (生命时报记者 王黎洋)

标签: